【清明祭】又是一年清明雨,英雄花开永不朽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至一年清明时,天地万物皆显,春和景明,万象更新。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节气,是扫墓祭祀的节日,也是抚今追昔、寻找精神之根的节点。它在时间之河的流动中早已将物候与饮食、风俗、历史、文学糅合,积淀成一个意蕴丰厚的时令,昭示着中华文明之丰硕厚重与生生不息。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气的时间相近,人们便把寒食节和清明合成同一天,清明节由此而来。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怀念和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节俗。按照旧时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化,再为坟墓掊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以求平安,然后行礼祭拜,饮用祭拜的酒食。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点。于己,清明是缅怀、追思故人的情感出口;于家,清明是追溯源脉的寻根之行;于国,清明是缅怀英烈、追思历史的“家国同构”的时刻。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清明至,2021的春日胜景亦如期而至,但在一百年前,那些为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烈们在战火纷纷的乱世中,奋斗着,开拓着,创新着!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牺牲在革命道路上,再也无法与亲人欣赏春日中盛放的樱花、木棉、杜鹃,再也无法与亲朋一道共赏春光之和煦……
一百年后的清明,踏青路上细雨绵绵,看着沿途那多多盛开的红木棉,不禁想起一百年前的你们为了我们党的建立而牺牲做出的巨大贡献。如今的中国,在党的带领下繁荣富强,山河已无恙。
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
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
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周恩来
原籍浙江绍兴,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赵一曼
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
“小为家,祭祀祖先;大为国,缅怀英烈。”清明节早已超越一人一地一事的悲喜,走向一方、一国。清明节之所以不断积淀、沿袭不衰,正因为清明节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历史的追思、对家国的珍视。它标记着感恩与珍重、逝去与铭记、过去和未来。
审核:黄广凤
文字:黄熙茹
来源:伟德BETVLCTOR网络
编辑:伟德BETVLCTOR“蒲公英”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