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学术活动】走入永恒--青年钢琴家陈韵劼斯科里亚宾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成功举行
来源:伟德BETVLCTOR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12 22:12:33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3月10日晚,著名青年钢琴家陈韵劼钢琴独奏音乐会在bevictor伟德官网南湖校区音乐厅隆重上演。 陈韵劼是国内优秀的青年钢琴家,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美国曼哈顿、茱莉亚与克利夫兰等世界音乐名校,并在久负盛名的法国玛格丽特·隆、美国吉纳·巴考尔、韩国尹伊桑等比赛中获得大奖,目前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前苏联作曲家亚历山大·斯科里亚宾(1872-1915)一共作有十首钢琴奏鸣曲,十首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略带冷峻诡异特性的风格,贯穿作曲家整个音乐创作生涯。这十首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从一开始肖邦李斯特式的浪漫和宽广,到作曲家晚年因沉迷于尼采的超人哲学所追求的神秘主义,完整地呈现了作曲家建立自己独有音乐风格体系的整个过程。作为国内第一位公开首演斯科里亚宾全部十首钢琴奏鸣曲的钢琴家,陈韵劼向在场的听众们展示了他对这套作品最深层次的理解。首先从曲目顺序的安排上,他并没有按照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而是从斯克里亚宾最早创作的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6号,创作于1892年)开始。在这首最早创作的奏鸣曲中,作曲家还秉持了古典音乐的和声功能性,和声虽然有别于听众们熟悉的古典音响,偶尔透出的少许光怪陆离的和声效果都在听众的认知范围之内,陈韵劼通过精致细微地处理,将复杂的声部线条勾勒得非常清楚,音乐兼备了张力和弹性,松弛有度地将作曲家早期的音乐风格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出来。
接下来,陈韵劼不间断地演奏了著名的第八(作品66号,创作于1912-13年)和第七(“白弥撒”,作品64号,创作于1911-12年)两首奏鸣曲。这两首晚期著名的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传统古典音乐的离经叛道,几乎完全摈弃了传统和声音响效果,不断尝试新的声音和音型组合,尤其是对无调性的探索达到了极致。听众们虽然不能完全欣赏这种“怪异”的声音,但在陈韵劼的完美把控下,全场听众屏息听完后也不禁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音乐会后,陈韵劼也感叹在场听众们的素质之高着实出乎他的意外)。接着陈韵劼又为大家演奏了轻松一些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9号,创作于1892-97年)和第九首(“黑弥撒”,作品68号,创作于1911-13年)。第二首是大家所熟知的,陈韵劼展现出了他作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对于钢琴音色和音乐情绪的完美掌控,演奏时的节奏自由又不拖沓,音色丰富但层次清晰(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斯坦威钢琴经过技师金杰老师的大修及整音,如凤凰涅磐一般展现出了一台斯坦威音乐会三角琴应有的音色和触感,在此感谢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力支持)。上半场的最后一首“黑弥撒”兼顾了作曲家早期纯粹的浪漫风格和晚期的神秘主义尝试,音乐素材丰富多彩。 经过没有休息的“中场休息”,陈韵劼在“下半场”一口气演奏了第三奏鸣曲(“心理状态”,作品23号,创作于1897-98年)、第六奏鸣曲(作品62号,创作于1911年)、第四奏鸣曲(作品30号,创作于1903年)、神秘主义和无调性的代表作第五奏鸣曲(作品53号,创作于1907年)和第十奏鸣曲(作品70号,创作于1913年)。马拉松式的音乐会除了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大饱耳福,也展现出了陈韵劼的演绎是当代比较少有的在不给人强烈疏离感的前提下还保持了斯科里亚宾独特的音乐质感的钢琴家。 整场音乐会历时近两个半小时,在场的听众们可能对斯科里亚宾那些晦涩的音乐语言不能完全接受,但陈韵劼的演奏还是向大家展现出了他本人对于斯科里亚宾钢琴作品内在细致入微的钻研,无论从技术上、音乐处理、踏板的运用、手指的控制等等多个方面来评价,这都是一场完美的音乐会,也让到场的听众们刷新了对斯科里亚宾钢琴音乐的认知。音乐会后的掌声雷动和听众们疯狂追星般的上台合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开学伊始的这一场音乐会为伟德BETVLCTOR本学期的学术活动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学术活动必定更加精彩纷呈并值得期待!合影留念
审核:赵宇
文字:赵宇
图片:张健、王一卿
编辑:顾兴腾
文案:伟德BETVLCTOR“蒲公英”记者团